(1)開展規劃編制。聚焦農業和鄉村振興用水、城鎮和產業用水、生態和人居環境用水“三大供水目標”,結合區域資源稟賦、區位條件和發展需求,科學編制市縣兩級水利規劃,規劃總投資461億元分階段建設向家壩灌區工程、永寧水庫等8個重點水利項目,推動形成“兩橫多點”骨干水網、“多源互濟”供水體系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水網建設規劃編制的調研摸底工作。
(2)加快基礎建設。圍繞“天府糧倉”瀘州示范區建設目標,建立“政府主導、部門主責、鄉鎮負責、多方參與”的農田水利建設機制,新建小型水庫2座、整治病險水庫17座,新增供水能力800萬立方米。對馬廟水庫、雙河水庫等2個中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,加快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建設,推動中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優先建成高標準農田。今年以來,新建高標準農田29萬余畝,全市耕地灌溉面積達180余萬畝。
(3)強化運行管護。健全農田水利設施管護機制,對小型水庫全面推行區域集中管護、政府購買服務、“以大帶小”等專業化管護模式,每年落實1000萬元以上定向維修養護資金,專業管護率達100%。按照“誰受益、誰管理”原則,明確山坪塘、提灌站等2.5萬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主體責任,建立由受益主體、財政補助等組成的管護經費合理負擔機制,確保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正常運行。